第169章一心会的辉煌胜利(三更)
“十八岁的海瑞中举了啊!”
海玥看着弟弟一步步走向皇榜,确定了榜上有名,脸上也露出由衷的笑容。
历史上的海瑞直到嘉靖二十八年,才在广州府的乡试里中举,由于那时年纪也大了,中举后入京考过一次进士,没有考中,为生活计,就放弃了,往福建南平任教谕,当了一个无品级的底层官员。
若非海笔架的名声传出,这就是一位偏远地区的普通士子人生,名不见经传,前半生那些很有见地的文章,也难以流传下去。
但即便海瑞后来声名鹊起,由于未中进士,就不说入内阁了,品阶的升迁也注定有极限,能任应天巡抚,就已是了不得的成就。
现在这一切都将改变。
海瑞这一年勤勤恳恳的进学,身为哥哥的海玥看在眼中,再配合上沉稳的心态,他有信心,举人功名不会是本届科举的终点。
“十四郎中了!那我呢我呢”
另一边严世蕃没这种感慨,只想要听到自己的名字。
而唱名的官吏洪亮的声音遥遥传至,已经报到了前二十:
“第二十名,韩文炳,顺天府密云县人士。”
“第十九名,刘承嗣,国子监学子,顺天府固安县人士。”
……
名字越来越多,严世蕃的脸色越来越难看。
他这次考完后,其实就感觉发挥失常,这些等待成绩的日子里,也暗暗安慰自己,别指望名列前茅出风头了,只要不落榜就行。
毕竟顺天府的名额很多,上千名学子参加,能录取一百五十名左右。
严世蕃固然发挥得不好,但别的人也不见得就有多强,考场中不还有一个当场疯癫,被硬生生拖出去的
不求自己多厉害,只要超过竞争者就行。
可当第一张黄榜开始唱名时,严世蕃依旧忍不住萌发了希望,万一我考得其实不错,也在前三十之列呢
但当名字念到第十时,严世蕃知道,自己是决计没希望了,就要看后面的榜单能否位列其上了。
不过他同样没有听到海玥和林大钦的名字。
要么他们也在后三十之列,要么就……
一时间,严世蕃心情无比复杂,也不知道更希望哪一种情况发生,只是下意识握住了海玥的手腕:“明威!”
海玥的手沉稳无比,没有半分发颤,反过来轻轻拍了拍他:“排名已是注定,如今是揭晓结果罢了,莫慌莫慌。”
前方的唱名终于到了最关键的阶段,连周遭的喧哗都下意识静了下来。
“第六名,亚魁,孙继先,顺天府涿州人士。”
“第五名,经魁,黄羲,顺天府宛平县人士。”
不止是前三,从第六名开始,排名后面就多了一个称谓。
因为明科举有以五经取士之法,每经各取一名为首,名为经魁,乡试中每科于五经中各中一名,列为前五名。
后来渐渐的,就以第一名称“解元”,第二名称“亚元”,第三、四、五名称“经魁”,第六名称“亚魁”。
“第四名,经魁,陈德润,顺天府昌平县人士。”
“第三名,经魁,吴应麟,顺天府宛平县人士。”
而当第四、第三名的唱名完毕,严世蕃不禁呼吸一屏,就听到一个熟悉的名字传来:
“亚元,海玥,国子监学子,广东琼山人士。”
四方顿时骚动起来。
其实唱名到这里,有心人发现,今科乡试前三十的举子中,国子监学子的上榜率并不高,自二十七名的海瑞后,中途只有两人出身国子监。
唱名中特意报出国子监的称谓,本是对于大明第一学府的尊重,结果教学也不成嘛,还不如那些出身各县,在顺天府府学或者其他书院里进学的士子名次。
其实上了年纪的老秀才都知道,国子监的教学质量现在算好的了,正德年间更差劲,每次乡试一百多个名额,有时候连十个举人都考不到,全部被其他学府和书院瓜分。
而今前三十名里面至少出了四个国子监学子,已经是严祭酒整顿有方的功劳了。
只不过其中两位怎么出身广东啊
听着还像是同族
更让全场鸦雀无声的在后面。
“解元,林大钦,国子监学子,广东潮州府人士。”
当榜首的名字报出,大伙儿都傻了。
不是,这前面两名,都是来自广东的国子监学子
哪怕这群人不知道后世的高考移民,也隐隐觉得,是不是反过来了啊
这里是京师,不是岭南!
在场的其余国子监学子,更是突然回想起来,这不就是当时补录名单公布时的感受么
当时也有人觉得不公,凭什么十个名额里面,出现了三个岭南来的穷要饭的,占我们京畿的名额
但现在已经不是小小的补录考试了,顺天府乡试的正考,前三十唱名的榜单里面,那三位赫然在列。
而且他们的年龄都很小,两个十八岁,一个二十岁的举人老爷!
关键是包揽了前两名解元和亚元啊!
第九中文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