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第九中文网>玄幻>大明神探1546> 第146章 嘉靖:朕的一心会是何反应?(一更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46章 嘉靖:朕的一心会是何反应?(一更(1 / 2)

第146章嘉靖:朕的一心会是何反应(一更)

“张鹤龄、张延龄,这两个大逆不道的贼子,到底死没死”

“启禀陛下,二张绝无可能被替换,行刑差役早已验明正身……”

“你们又不是没有见过那两个人,朕是问你们,死的是不是张鹤龄、张延龄”

“我等当时位于公案后,确实看不真切,然行刑流程绝无疏漏……”

刑部右侍郎姚景阳、都察院左都御史张润、大理寺少卿汤沐和锦衣卫指挥佥事萧震跪在冰冷的地砖上,战战兢兢地回话。

朱厚熜冷冷地看着他们,眼中寒芒闪烁。

对于名义上是国舅的张鹤龄、张延龄,朱厚熜为什么做得如此绝

并非真的为民做主,善恶有报,主要原因有三。

首先他本就深恨张氏一族,张太后当年让他们母子下跪,多番折辱,至今仍然维持着圣母太后的优越感,双方早有仇怨。

其次公主府一案,贼人令永淳公主昏迷,引蒋太后出宫,欲以行刺,无论背地里真正的目的是什么,如此恶劣的行径,必须要处置足够份量的犯人,才能服众。

最后张家兄弟声名狼藉,闹市问斩,不仅可以收获民心,也可以震慑百官,推行吏治整顿。

可以说除去张家兄弟,实在是有百利。

至于害处。

自然就是严苛的骂名了。

但朱厚熜还真就不在乎。

儒家道统是拿来统治臣民的,不是约束天子的,在十八岁时一鼓作气把左顺门哭谏的官员打杀下去时,他就彻底明悟了这个道理。

他要的是皇权的稳固,国家的强盛,青史留名,做一位中兴之主,让后世知晓,武宗无子,得他这位藩王承继大统,是大明朝的幸运!

然而张家兄弟死后,并没有达成目的,反倒横生波折。

短短十数日,别说民间,就连宫中都有人议论,说那两位西市问斩的国舅爷,其实没死,死的是替身,真人已经离开京师,找了个山清水秀的地方,继续作威作福了。

宫内传闲话的内侍很快被抓到,嘴都打烂了,但几番审问下来,就是出宫听到外面的闲言碎语,回来后实在没忍住,当作稀奇事嚼舌头,结果很快传播开来。

朱厚熜勃然大怒,当即就把那日西市问斩的四名官员叫来问话。

眼见陛下的视线越来越冷,都察院左都御史张润第一个扛不住了:“陛下,臣以为当务之急,是查清这等谣言的来源!”

大理寺少卿汤沐也赶忙道:“此事传扬得如此之快,恐有贼人在背后煽风点火!”

朱厚熜看向锦衣卫指挥佥事萧震:“萧卿以为呢”

萧震暗暗皱眉,这活果然要落到锦衣卫头上了,缓缓地道:“启禀陛下,臣以为空穴来风,未必无因,假死脱身之说,是否别有隐情”

话音落下,他还故意侧头看了看旁边的刑部侍郎。

刑部右侍郎姚景阳感觉到视线,神色立变,浑身都紧绷起来。

果不其然,朱厚熜道:“依你之见,替换死囚的事情,以前也在京师发生过,此次百姓才会相信姚侍郎,你说!”

姚景阳浑身一颤:“此事……老臣不知……老臣年前才调刑部!”

他本想说此事绝无可能,但临时改口,虽然难免留下一个庸碌的印象,却将这口锅甩了出去。

萧震却不放过:“三司断案一向互通有无,刑部不知,还有都察院和大理寺……”

另外两人面色同样剧变,都察院左都御史张润立刻道:“启禀陛下,我都察院素来秉公执法,岂容此等悖逆之事清浊自分,日月可鉴!”

清的是他们,浊的是不是锦衣卫,就不知道了。

眼见四个人开始互相推卸责任,朱厚熜眼神愈发森寒,甚至忍不住怀疑起来,难道真有人敢冒大不韪,将二张救走

真要如此,朝堂威严大损,甚至会被有心人拿来利用,激起民变。

到时候新政失败,不说那些被度田的士绅要保住利益,尸餐素位的官员要反抗整顿,结果反倒成了百姓反对,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!

“退下吧!”

耳中的争吵依旧在持续,朱厚熜心里怒到极致,面容却缓缓恢复平静,摆了摆手。

“是!”

刑部、都察院、大理寺三位官员赶忙起身领旨,锦衣卫的萧震则隐隐觉得,自己办了一件蠢事,但也没办法,唯有一并退了出去。

“什么时辰了”

朱厚熜定了定神,再度开口。

“陛下,夏学士将至文华殿讲经了!”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第九中文网